串連
自由工作者與地方產業,共振與溝通的管道
開啟一道望見動物的契機

談起動物話題,徐子晴的聲音裡有著閃閃發亮的熱情。從小就喜愛動物的她,碰上花蓮的大山大海與豐富生態,成為她思索與創作的養分來源。在就讀東華大學華文所期間,她以創作動物文學作為與世界對話的途徑,畢業後持續拾筆寫作,也嘗試更多面對群眾的議題性報導。
2022年她在花蓮有毛氏企劃了「走讀自然的100種方式」,將她最關注的動物議題與文學結合,成功完成七場引領人走向自然野地的系列活動。爾後到「窩窩」擔任記者,用一年的時間,跑遍各地追蹤不同地區發生的動物議題,同時也執行企劃工作,「我會做企劃,純粹是因為我真的很愛想東想西!」從後端文案撰寫到前端落實執行、從產品生成到群眾募資等,她都參與其中。現在她再度回返花蓮,以更深刻的歷練重返生態現場,「希望住在這裡的人知道這是一個生態多麼豐富的地方」。
面對環境與動物議題的報導,子晴認為最大的挑戰是「不同立場的人很難停下來好好聽對方的想法」。成為記者後,她更加意識到,「在意真誠與真實,努力全面了解資訊,不輕易在文章裡下定論」這樣的精神至關重要,這讓她在面對問題時盡可能做到平衡報導,以更謙卑的方式思考如何應對。
無論各種不同類型的報導,她總是用很多時間與受訪者對話,在情感上創造連結。「我是一個很感受型的人,必須同理受訪者的感受,才能在文章裡如實呈現。」她曾在採訪一位新住民時,聽對方說難過時會望著豐濱的海唱家鄉的歌,於是就特別跑去豐濱海邊,去看看受訪者眼中的海。唯有這樣的「感同身受」,才能讓她覺得自己能夠表達到位。
子晴喜歡和人對話,樂於挑戰新題目,將好奇試視作一切事物的來源,而對自己最大的期待,仍是持續動物文學的創作。無論是在花蓮企劃自然走讀活動,或是在窩窩持續追蹤動物議題報導,都是在不斷積累創作素材與靈感來源。她將文字奠基於棲地現場與動物真實的樣貌,為讀者開啟一道望見自然神秘樣態的縫隙,也作為「對我個人來說最大可能的一種靜態表達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