串連
自由工作者與地方產業,共振與溝通的管道

將自己揉入陶土,再以此盛裝生活

文・歐陽夢芝/圖・林靜怡

吳翠的陶作總帶有野放氣息與質樸手感,讓人不自覺地靜下來,想聽清作品的低語,因為她將生命中體驗到的、想述說的,都放進作品中了。從溪邊撿拾喜歡的葉子,葉脈拓進土裡,製成杯盤或花器、將兒時飼養的綠繡眼,化為閉眼仰望的陶偶,若有所思,又或者將愛貓遺骨研磨入土,捏成香盤⋯⋯餘煙裊裊,轉瞬生滅,她也透過作陶,看見生命的多重樣貌。

「人到地球上為的就是體驗,為其他什麼的不合理啊,因為你沒辦法帶走這一切。」於是明白她當了16年的國小美勞老師,會放棄可觀的薪水和退休金,投入生活和陶藝的原因,只因所有的歷程都為了體驗,圓滿生命,也靠近自己。

離職的決定並非躁進,而是透過長時間的評估與對自我的理解。機緣來自於認識了開咖啡店的朋友,吳翠決定靠師院主修陶藝的背景,為朋友的新店製作杯盤,沒想到竟意外受歡迎;更因店內往來各式各樣的客人,她發現原來生活有很多種樣貌,端看你的選擇。在等待客觀條件到位後,吳翠直面內心多年來「並沒有特別想當老師」的聲音,離開教職,迎向新的生命階段。

「一切都是自己的選擇。知道這件事情之後,人會比較自由。」吳翠坦言做決定前,不乏同事好心勸阻,但她提醒自己不要收下別人的恐懼,「自由工作者需要不斷地和自己對話」,這也是它最迷人的地方。

全心投入後,訓練和摸索才真正開始。原本只在咖啡店及文創小店展售、到後來參與各地市集,吳翠的陶作漸漸打開知名度。從事陶藝至今已12年,她藉由訂製合作及邀展,挑戰自己的習慣,也打開更多可能。尤其是生活器皿,她開始有意識地訓練自己運用模具將作品規格化,這才發現熱愛實驗創新的不羈靈魂,竟可以和限制與穩定併存。

2020年,吳翠成立自己的品牌「梔野器物」,現在的她,願意為了作陶而運動,好讓身體能長久使用下去。「我希望透過我的作品,讓人意識到『生活』,有餘裕照顧自己。」煮一餐飯,用喜歡的碗盛裝,花心思擺盤,或採束野花,放入花器中,這並非做給誰看,而是獻給自己⋯⋯生活並非只有工作,留點時間與植物及自己相處,讓心安靜。因為「人生不是用來討好別人的,而是善待自己」吳翠說。
 

職人│ 吳翠
專長│ 陶藝製作
聯絡│

梔野器物

 

作品│

梔野器物