串連
自由工作者與地方產業,共振與溝通的管道
即使不完美,也要發出聲音

如果說人生是一段solo,江忻薇總會在規律樂句裡本能地拋出一記切分音,把重音落在意想不到的地方。這是她的主旋律——即便不討好,也得誠實地表達自己的聲音,讓她在變速的片刻間清醒,讓靈魂追上身體,一起搖擺,一起呼吸,一起感覺活著。
江忻薇主修小提琴,從小即在古典樂的訓練中成長,直到進入藝術大學,康莊大道即將展開,她卻發現無法在演奏中感到滿足。「古典樂對於技巧的追求,好像優先於音樂的表達。」那時的她,越想知道自己是誰,就離古典樂越遠。
畢業前的一門爵士樂選修課,替她敲開了另一扇窗,她發現爵士樂的寬容性,「只要你有心想表達,即使只有彈『小星星』的技巧,爵士樂都接受,它讓你理直氣壯做自己。(註)」即便如此,江忻薇還是花了七年,在陰陽魔界來回擺盪、混沌迷惘⋯⋯直到她發現不管去哪裡都在尋找爵士樂時,她就知道無法回頭了。
「每天從起床開始,事情不可能都如你所願,所以我們每天都在即興啊!」即興是爵士樂的精髓,江忻薇把它從高遠境界,詮釋為一種存在狀態。她口中的黑人音樂無比浩瀚,是爵士、R&B、嘻哈、饒舌和搖滾樂的音樂母體,無法用簡單的分類檢索來理解,而是合一,沉浸式的學習。於是江忻薇在摸索七年後,毅然決然奔赴紐約研讀爵士研究所。
在紐約,每晚都有不同類型的爵士演出,也有機會和知名樂手同台即興。從古典跨界到爵士,江忻薇快速的學習方法就是和熟悉爵士語言的人play,即使對方很大咖也告訴自己不要害怕。因為她深深著迷於黑人音樂的生命力,浸泡在jam session的呼吸與節奏裡,久而久之,爵士不只是音樂,已然成為她的生活態度。
她在美國成家立業,待了九年,新冠疫情又為生命敲下一記反拍,於是江忻薇決定搬回臺灣,移居花蓮。她始終嚮往花東——大學畢業後曾在都蘭與一群音樂人相遇,那是她第一次即興,也是在那一刻驚覺「原來有屬於臺灣的聲音!」自此,她開始尋找,自己與這座島嶼合鳴的聲音。
同年,她發行了小提琴即興演奏專輯《黑潮》,正是江忻薇作為美國—臺灣、人生AB面的階段性總結,也向兩者致敬的一張專輯。江忻薇笑自己動作慢,凡事都得細細琢磨,卻在這幾年間,磨出了一張專輯、一些爵士樂企劃、爵士社群的推廣發展,和一個Podcast的深度討論。
她的生命看似一首不斷調音、變奏、即興又持續流動的樂曲,即興無關對錯,生命亦然。「我唯一需要負責的,就是誠實地表達自己。發出的聲音也許不盡完美,但如果為了完美而不願發出聲音,那就永遠都不會有聲音了。」江忻薇理直氣壯地說。
註:採訪過程中,江忻薇數度提及unapologetic(理直氣壯),更從非裔美國人的歷史脈絡來理解臺灣史,以unapologetic,期許臺灣人能更抬頭挺胸、清澈無礙地做自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