串連
自由工作者與地方產業,共振與溝通的管道
以職人之細緻,通往奧秘海洋
「我喜歡將色調調到這個程度,對我來說才是完整。」植物染之於鄭致廷是有非凡意義的,「這個程度」意味著多種顏色的糅雜。她常以藍染為基底,再汲取各種植物的色素及果膠,塗抹十多層後,會出現意想不到的質感。看過她纖維創作的人,都會感受到她安於耐煩的細工,在層層堆疊下,創造了無盡的幽曖與渾沌,像宇宙初始,也像生命起源。
這工作方式正像身份多重的鄭致廷,幾條支線互融並置。從大學接觸植物染後,領略其廣袤深邃,那時她的手指永遠漂著藍。國高中自學設計,至今10多年,已是專業的平面設計師,應變及完成度皆有口碑。左手染布右手設計的她,以截然不同的思維看待兩者:「做設計要以案主需求為主,而創作則是潛意識在走,甚至做出你審美觀不接受的東西!」兩種身份看似獨立,但已如缸中染料,完美調合,各自美麗。可是斜槓多並不等於收入多,是否能獲得合理的費用,是鄭致廷近期在練習的接案眉角之一。
其實她還有一個累積八年、打磨到精練的專業是「展場智慧王」。不論是企劃撰寫、空間規劃到結案核銷⋯⋯展場的任何疑難雜症,硬體軟體皆一手包辦。她理想的工作狀態是平面設計和展場執行輪流,大腦和身體交互勞動,再拿賺到的錢來支撐創作。
而植物染創作過程是另一種平衡,從最初的採集、接觸土地植物水,全身心在天地間舒張開來、再到浸泡搓揉,身體向內聚積、最後攤布曝曬,又是伸展。布染好了,身體也經歷循環。「如果這迴圈有做足,身體其實是鬆的。對我來說是一種圓滿。」
這樣的圓滿,讓她最愛的就是創作了。透過創作進入潛意識,不由自主地回到原生家庭;從小近身宮廟文化,鄭致廷發現一些和她處境相仿的友人家,同樣困於一種受牽制的渾沌狀態——這確實存在於信仰蓬勃的臺灣。鄭致廷用創作來給它位置,讓它見光。她加入紗網這獨特的材質,讓作品既柔軟又強韌,再利用光來凸顯層次;而光穿透或穿不透的曖昧處,有許多隱而未顯、匿於伏流之下的細語,在半張的口中待敘。這正是她作品的迷人之處。
善於在無名中開拓的鄭致廷,以幾何線條與模糊暈染、這看似衝突卻毫無違和的元素安靜闢路,就像光束射入闃黑深海,曖曖但有光,終於極限,也始於極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