串連
自由工作者與地方產業,共振與溝通的管道

身為一個器作家,家就是我的容器

文・歐陽夢芝/圖・林靜怡

「我是一個非典型器作家」,是張靚妤的自介。她的非典型有很多定義,包含她作陶但非科班,一身的技能都是自學而來。她也是非典型的花蓮人,不同於多數人年輕時北漂闖蕩、退休才返鄉養老,張靚妤一直都清楚,努力賺錢是為了能早點回家。於是她在33歲,從事數位廣告十多年後,放棄中國可能的大好機會,返回她鍾愛的家鄉——花蓮。家成為她的靠山,讓她更有底氣地將野心放向國際。

還在高中讀美術班的年紀,張靚妤就立志念廣告,她覺得廣告既接地氣又能觸動人;考上大眾傳播系後,又不滿足於所學,買書自學視覺設計。「這世界能學習的東西太多,還不到停下來的時候!」她總是在學習,也靠自學得到了第一份架設網站的工作,後來更進入臺北知名的國際廣吿集團,從事數位行銷。所有腦中的畫面,她都會盡一切所能實現,這股意志讓她一路爬升,成為元老級成員。

走過臺北、上海、廣州,張靚妤最終回到花蓮。「我果然是花蓮人,清楚那都只是賺錢的地方,不是生活的地方。」於是她返鄉創立「好想生活本舖」選物店,好好生活之餘,也藉由各國職人的生活器皿,帶大家看見美感就在生活中。

而開始做陶的契機,始於不順利的合作。張靚妤遇到師傅不願做小量的實驗商品,還竊取設計大量販售,她氣不過,索性中止合作,自己來吧!數位專才的她,善用數位工具自學製陶,從捏陶、配土、調釉、窯燒一路摸索,努力拼搏加上美感天份,產出的作品意外受歡迎,眼見時機成熟了,2018年,張靚妤創立「魂生製器」陶作品牌。

「我還是想要創造能感動人的物事,帶來美好的感受。」張靚妤從未改變初衷,堅持花蓮製造、靈魂製造,她是工藝界的素人一枚,但作陶卻讓她找到心之所向。在精進陶藝的過程中,她也動用以前廣告業的訓練:精準投放、盤點資源,及市場敏感度,讓「魂生製器」得了不少設計獎項,國內外參展邀約頻頻,在短時間內打開知名度。

現在的她,偶爾還是會接有趣的設計或品牌重塑的案子,對張靚妤來說,設計和作陶都需要靈感,需要切換進行才不致疲乏。「自然環境是花蓮自由工作者最大的優勢,應該要把槓桿放在自己身上。」她以自身經驗鼓勵裹足不前的人。

談到未來,張靚妤神秘地透露「魂生製器」將走向2.0版,她將重新定義生活器皿。「家是靈魂的容器,生活的載體」,能夠讓你安心的是什麼?對戀家的她來說,回到了家,就有完整的安全感,可以繼續開創,繼續飛翔。
 

職人│ 張靚妤
專長│ 陶藝製作 / 品牌行銷 / 平面設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