串連
自由工作者與地方產業,共振與溝通的管道
大家可以透過我穿越刻板印象
紀錄片《陪我一起長大》訴說一群居住在富世部落山腳下的孩子們,返鄉青年不僅成為了他們的足球教練,也成為生命教練教他們如何面對生活中的逆境,不要被困難打敗。這些大男孩們,才上高中就一邊打工一邊踢球、甚至肩負起照顧弟妹的責任,鏡頭下,辛苦的樣貌往往會讓觀眾流於同情,但《陪我一起長大》卻傳遞出一種勇敢與堅定的氛圍。「我希望能透過影片打破這些刻板印象。」物質缺乏、家庭問題等負面條件,在導演翁嬿婷手中,試圖找到對的視角,呈現出生命裡的無限力量。
「大學時我是念醫學相關,不過一直對影像有興趣,常運用寒暑假跟醫療義診團走訪台灣或是東南亞鄉村,這時期不但開闊我的眼界,同時奠定未來想要透過影像為更多人發聲,也讓世界看見台灣。」
「研究所考上台大新聞所,當時心想在畢業後從事醫療新聞。在學期間開始接觸到中國的獨立紀錄片,那影像的能量,撼動我原本對於世界的單純認知,進而前往中國開啟獨立紀錄片的田野調查。」
畢業後進入聯合報剛成立的紀錄片工作室,從最基本的執行製作開始學習做到副導演,與攝影師一同上山下海,一年半左右完成《逆轉騎士》與《'uz'ureman。蓋房子》等多部紀錄長片,後者與原民會合作收錄於《我,存在-原住民影像紀錄》,隔年奪得第五十二屆金鐘獎「人文紀實節目獎」,同時入選2017年「台灣國際民族誌影展」。
「喜歡紀錄片,是因其能夠深耕議題,便決定趁三十歲前,自己出來闖盪,於是創辦山嵐海燕文化工作室,想透過自己的雙腳與雙眼,更深入認識家鄉——台灣。」
翁嬿婷,對影像抱持著的態度不只是一個嗜好、一份事業,更是一種信念。「影像的特色是可以先吸引認識,再溝通。」心中總是想著如何好好傳遞陌生資訊,不被簡化、炒作,可以讓人透過觀看影像發酵出自己心中的想法。
「《陪我一起長大》完成後,教練帶著這些大男孩們出席基金會舉辦的校園巡迴放映,並參與映後座談。這是最直接的溝通與互相認識的方式,北部與西南部的孩子們看完後,發現自己活得很幸福,因此會知足,而且也認識了在花東的朋友。」
目前選擇落腳在花蓮太巴塱部落,翁嬿婷一方面接案,慢慢籌措經費添置器材,一方面也逐步記錄拍攝著地方記憶。「我的狀態不像都市裡的工作室,有充足的人力與技術器材。但在這塊土地上有說不完的故事,花東或部落裡還有很多未被大眾知曉的角落,每每跟部落裡的長輩聊天,聽到完全不同視野的史觀與文化背景,都是讓我選擇繼續留下來的原因。」
「從訪談、田野調查到拍攝,我都可以執行,但我更希望可以帶人,一起認識這塊土地與更多的故事。比較大的合作案我就會擔任導演,找適合題材風格的攝影師、剪接師,組成團隊把作品呈現出來。」
活力四射、工作滿檔的她有時也協助活動攝影、訪談側拍,近年也與部落的友人,一同打造了實體空間,位在光復火車站旁的Pasela'an 緩緩書屋。「有空間,人與人有了連結,透過活動能讓大家交流,看見不同的文化」翁嬿婷的忙碌裡滿是他人身影,「坐而言,不如起而行,有時候我希望我是橋樑,化解誤會與隔閡,從認識彼此不同的文化開始,雖然不容易,但有開始,總有希望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