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走讀No.4|冬日,與來自北國的風相遇 - 閱讀花蓮溪口野鳥群像

1/04(六)
|走讀No.4|冬日,與來自北國的風相遇 - 閱讀花蓮溪口野鳥群像 
|引  路  人|白欽源
|文字記錄|忻筱婷
|攝影紀錄|吳崇閣
★閱讀書籍★《沙郡年紀》〈被遺忘的沼澤〉,奧爾多.李奧帕德
早上七點花蓮溪口的國姓廟前,所有人都提早或準時集合,有些夥伴開車、騎車、甚至腳踏車前來,在冷冷的一月清晨,可以感受大家對這場相遇炙熱的心意。

「有人來過花蓮溪口嗎?」魯夫問大家。他說因為溪口、河口是個容易被人遺忘的地方,除非是從事跟河有關的事像捕鰻苗、釣魚,不然一般人是不會到溪口這邊的。而他去一個城市很常會去河口看看,因為人的生活跟水是密不可分的,河口的面貌,可以看出這個城市如何去對待她。

花蓮溪的上游涵蓋了壽豐、鳳林、光復等地區,上游河川流經山林與村落,所有動物、植物、人類的,透過雨水洗淨滲透到土裡、沖刷到河裡的一切,最後都匯集到花蓮溪出海。還有迴游性魚類,以及為了捕食魚類來此的野鳥們,就連陸地的麻雀都會飛來溪口吃海鮮!在動物時區裡,溪口是個能量匯聚,非常繁忙的十字路口啊!

生態觀察之前,魯夫會先教大家如何使用望遠鏡,這也是很特別的一環,有點像施魔法!但其實就是8倍的望遠距離,你就可以看到沙洲石礫上的魚鷹、蒼鷺低飛的振翅(牠的臉真的跟宮崎駿蒼鷺與少年裡的一樣),還有樹叢間的紅尾伯勞跟藍磯鶇,美麗的顏色和輕盈的身影。感謝帶領和望遠鏡頭,讓平凡人類的眼睛也可以看到這些存在身旁、平常卻不會留意或者看不到的世界。

這天最動人的相遇,是與《沙郡年紀》作者李奧帕德的對話。

「歷史感應該是科學和人文最珍貴的禮物,但是我懷疑,既沒有科學也沒有人文學的鵜鶘,比我們更了解歷史。」—《沙郡年紀》曼尼托巴省篇

魯夫提到「歷史感」這件事在他長期做生態觀察中,有很深的感受。所有生物都是經過漫長的演化,就像這天來到河口的野鳥,已經上萬年世世代代都來到這裡,他們的生命時序存在於基因,遠超越人類的歷史感,而我們就像是加入他們巨大的歷史河流之中。

「人類的驕傲,在大自然面前,應該要用更謙卑的狀態。」這可能是為什麼,每次魯夫與動物相遇,都有種讚嘆、欣賞、好奇的心情,好像粉絲見面會那樣。

《沙郡年紀》依不同月份與區域所紀錄的生態觀察心得,有許多跳脫人本位的哲學思想,去理解人跟土地的關係。這天在閱讀文本同時,黑頭文鳥在旁邊樹叢與廟亭穿梭鳴叫,不知道在激動什麼?是啊,我們不了解的世界實在太大了!

「你有去過花蓮溪口嗎?」在花蓮,總有對自然特別有引力的朋友會到訪,就像這天的大家的一樣。我們交流了許多好書與自然心得,也跟大家分享:

《沒口之河》 黃瀚嶢
《沼澤女孩》 迪莉婭.歐文斯
《就是走路:一次一步,風景朝你迎面而來》厄凌.卡格
《離開時以我喜歡的樣子》 樹木希林
《河流》莫妮卡.法斯那維奇涅
《A river》 馬可.馬汀
《螞蟻三部曲》貝納・維貝
《小島上的貓頭鷹》何華仁
《食光·時光 Kasavkan飲食記憶誌》卓幸君
《洄游》陳永朋
《困惑的心》 理察.鮑爾斯

魯夫加碼推薦:
《沙鷗飛處-湖與女人的故事》泰莉.坦貝斯.威廉斯
《相剋之森》熊谷達也
《身而為鳥:從飛翔、築巢、覓食到鳴唱,了解鳥的一舉一動,以及其中的道理》大衛.希伯利