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4跳浪藝術節-星球爆裂觀測站(共同策展)

2024 PALAFANG 花蓮跳浪藝術節

 ​ ​ ​ ​ ​ ​ ​ ​ ​ ​ ​ ෴ 星球爆裂觀測站෴
 ෴ ෴

如果花蓮 是一個特異的小星球,那麼,它就是各個斷層帶經常會突然破裂的小星球。1951年10月至12月的花東縱谷地震,從花蓮、玉里至台東,地震分佈一百多公里,同時引發米崙、玉里與池上三個斷層帶的破裂與錯動。這個縱谷地震,主震加餘震共有3037次,其中735個為有感地震,4個為7級以上的大地震,造成85人死亡、200人重傷、1000多人輕傷。

如果地球 是一個會經常釋放能量,因而斷層、破裂、錯動的星球,那麼,花蓮就像其他千百個經常發生地震的板塊交界隱沒帶,花蓮其實是個星球爆裂觀測站。從地震科學角度來看,米崙斷層帶自1986年設立地震觀測站,經歷了2018、2022兩次規模較大的地震,觀測到與1951年類似的地震行為與斷層破裂點,並據此更新觀測方法,設法建立地震預警系統。

《記憶・太魯閣》影像紀錄展

《記憶・太魯閣》影像紀錄展️

農糧署有機農業繪本《田的上空,有鳥飛過》

《田的上空,有鳥飛過 | 有機的初心》

接到有機農業繪本案已經第三年,不變的核心,是想要呈現農業作為生活的一面,並呈現有機農業在相關參與者的生活中,所能創造的豐富價值。田不只是生產,而具有多重功能。

開啟讀者對於農田的想像、對於農夫生活的理解,或許才能真正看見有機農業的迷人之處。

 

農業是個特殊的職業,互動的對象是太陽、風雨、微生物、昆蟲、各種動植物,當身邊充滿著各種存在,也代表一舉一動都會彼此牽連。在種植現場,農夫必須面對許多倫理問題,而這些彼此牽連與意外的遭遇,有時深深改變了我們與農夫自身。

故事構想由一個問句展開:如果有個農夫說自己的田,是因為一隻鳥的到訪而改變的,那會是什麼故事?

繪本最後的畫面是飛翔的鳥,牠正穿越花東的農田風景。雖然故事主要聚焦在主角田區的改變,但希望能呈現相同的變化,正在花東各地發生。

 

主編:李怡欣

文字:蕭淳恩

繪圖:黃海蒂

出版機關 / 農業部農糧署東區分署。 執行單位 / 花蓮縣光之島文化藝術基金會

「入山之聲——自然調查之旅與山林安全」林業及自然保育署講座

以足跡為記,紀錄入山調查時的痕跡與光影。

本系列講座共五場,以自然調查為軸線,講述五個面向的山林面貌。從布農族人與外來日本政權過去歷史的拉扯、近代林業體系如何在花蓮落地及對周邊的影響、入山勘查時需要具備的先備知識及直面第一手資料、攝影留下野地光影的觀察、在冰河孑遺生物身上看見時間的推移。五種截然不同的視角與步伐,帶領參與者走進豐盛的自然調查之旅。

講座內容也涵蓋如何在山林中保護自己的基礎知識,在走進一座山之前,每位研究者都讀遍史料、再三調整裝備、確認路徑,那是對山的敬畏,亦是一種對自然的尊重。

講師們在各自擅長的領域耕耘,一起來細聽,他們在調查時所遇上的那一點風聲和雨吧。

▲^▲^▲講座時間、講題 ▲^▲^▲

1.【山中的孤島、水底的故鄉—25年前的布農舊社與日本人遺跡踏查】

講者:林一宏(國立臺灣博物館副研究員)

時間:8/22(四)14:00-16:00

2.【直達天際的索道—近代林業在東臺灣】

講者:洪廣冀(臺灣大學地理系副教授)

時間:09/08(日)14:00-16:00

3.【移動的記憶—太魯閣鑲嵌地景再勘查】

講者:張光承(山林文化研究與踏查者)

「與山說話,說山的話」太魯閣國家公園山林教育推廣系列活動

⛰️與山說話,說山的話⛰️

走進山林➟跟著職人停看聽

太魯閣國家公園的山林承載著人們的記憶,那是原住民移動的歷史,是東西橫貫越嶺道逐漸成形下的路徑更迭,是野生動物與人群的互動之處,是讓大家心懷念想的美麗畫面,也是在山岳文學與藝術創作中,不可抹滅的重要典藏。

高聳的山脈成為臺灣島嶼的骨幹,立霧溪溪水穿越的不只是山壁,更流經歷史與生活的層層切面,一場地震使我們懂得失去與珍惜,而此刻需要重新靜下心來,傾聽山說的話,變動才是恆常,在歷史的見證下,在山裡讓我們說出誠摯的話語,輕輕地告訴他,我們如何走進太魯閣山林間理解自然無垠。

。…。…。…。…。…。 …。…。…。…。…。。…。…。…。…。…。 …。

⛰️ 場次一|說說看,山岳歷史與安全

講題|移動的記憶——太魯閣鑲嵌地景再勘查

講師|張光承

時間|7月28日(週日)下午13:00–16:00

地點|HME戶外裝備,台北市內湖區新湖二路8號

 

⛰️ 場次二|說說看,山與文學

講題|讓我總是在山裡的幾部山岳文學與山岳漫畫

講師|吳明益

時間|8月31日(週六)下午14:00–17:0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