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11-112年青年社區參與行動2.0Changemaker計畫成果專刊

一年的時間完成二本專書,真是一項挑戰。但是會決定承接,有兩個考量因素:一是對光之島的職人們形成團隊默契是有幫助的;二是希望藉此接觸台灣各地從事在地工作的團隊、進行較為深度的交流。因此主動提出團隊要親至台灣四區進行「交流對話」的編輯企畫構想。書籍完成後也得到很多好的回饋,甚至在第二本書的交流對話台中現場,有參與者表示,因為光之島讓他思考到,地方工作者不應該再只侷限於看見在地,要像光之島一樣以專業向外拓展。

《停下來才會抵達——青年生活在地方 111年青年社區參與行動 2.0 Changemaker 計畫成果專刊 》

出版機關 | 教育部青年發展署

企劃執行 | 財團法人花蓮縣光之島文化藝術基金會

採編團隊 | 莊慕華、莊傳芬、游婉琪、鄭佩馨、王玉萍

版面設計 | 鄭致廷

攝影 | 林靜怡、林彥劭、教育部青年發展署(提供部分照片)

插畫 | 李彥瑾、蔡韶雯、徐慧雯、黃薪蓉

電子書:https://ebook.yda.gov.tw/111Changemaker2.0/

 

「山岳。閱山」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山林教育推廣系列活動

與太管處第二年的合作,講座結合書展來推動山林教育的方式,已逐漸建立起口碑。今年與獨立書店有更明確的合作與效果。

。▲。▲。山岳。閱山。▲。▲

走進山林➟跟著職人停看聽

#越過那座山

#閱讀一座山

#太魯閣國家公園山林教育推廣系列活動

__________________

一座山如何能夠全然「迷住」一個人? 《心向群山》

是從一張照片、一幅畫或是一本書開始?坐落在台灣蕞爾小島上,太魯閣國家公園有世界級的地理景觀,吸引無數登山客前往朝聖,但在走進山林之前,應該如何準備行裝、瞭解自己的身心狀態,離開時也不留痕跡?若是山裡訊號不足,怎麼搜尋到正確路徑呢?走過的路,可以用眼與心印證,用畫筆和文字細細探詢,來豐富途經記憶。

➟➟走。向。太魯閣

邱俊穎|離線地圖隨時看,遨遊山林不迷航 ./ (六):-: 璞石咖啡x光之島共享基地

黃延任|合宜裝備正確用,安全上山定心丸 ./ (日):-: 孩好書屋

沈恩民|帶著紙筆漫步尋,與山相遇的功課 ./(六):-: 雨樵懶人書店

__________________

Pulima藝術節書寫專案

由於財團法人原住⺠族文化事業基金會,承接花創的第十四棟空間,將進行十年的Pulima藝術節第一次移至花蓮舉辦,並主動與光之島洽談採訪報導的合作,於是有了以下成果。

歡迎點閱連結閱讀光之島合作職人們的報導

https://www.pulima.com.tw/Pulima/11111111111.aspx

農糧署有機農業繪本《泥土人》

《泥土人|有機的玩耍》

你我孩時記憶裡,農村生活的印象,是在收割後的稻田裡控土窯?

還是在阿婆的菜園裡尋寶?我們每天踩在腳底下的土壤,不僅提供農作物的生長,供應我們賴以維生的糧食,也是孕育生命、形成生態的源頭。

東部的有機田區除了有著生機盎然的環境,也因為不施用化學農藥以及化學肥料,所以有著豐富多樣的生物網絡,除了孩時記憶裡的雞母蟲、蚯蚓、蜈蚣、昆蟲、鼴鼠,還有肉眼看不見的細菌和真菌,以及枯葉稻稈,這些都是陪伴泥巴人成長健康的好夥伴。

這本繪本,從「田裡的寶物:達海與有機的相遇」敘述有機田區美好故事的環境背景,延伸到你我都未曾關注的「土壤」世界,帶領孩子們認識豐富的土壤生態系統,讓與自然共生及友善土地的觀念,繼續延續下去。

主編:王玉萍

文:蕭淳恩

圖:黃海蒂

出版機關 / 農業部農糧署東區分署 執行單位 / 花蓮縣光之島文化藝術基金會

閱讀電子書 https://ebook.afa.gov.tw/afa/child11/mobile/index.html#p=5

新住民姊妹書《每一個生命,都是一道獨特滋味》

光之島承接企劃編輯的新書《每一個生命,都是一道獨特滋味》,寫的是6位新住民姐妹的故事。這是一本很好看的姐妹生命故事與料理分享:蒜蓉蒸排骨、魚米粉、薑蛋湯、黃色煎餅、獅子頭、越南雞肉粥、羅望子蔬菜湯。你也會想要讀一讀這本書嗎?

我們需要用異國食物讓讀者同理,每個生命無可避免會受原生家鄉文化的滋養影響,但是當遷移到異鄉,又會揉進不同的滋味樣貌,與家鄉的親人、與台灣的新家人,都是不一樣的,那是屬於她們自己的。

作者|徐子晴、莊慕華(小海)、莊傳芬、歐陽夢芝

攝影|林靜怡(大樹影像)

插畫|陳允文

設計|黃薪蓉

編輯|鄭佩馨

主編|王玉萍

出版機關|花蓮縣政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