奇萊有誌VOL.17 卓溪鄉

風土誌|聊聊。卓溪|

〈在城市中聽見山的聲音——Tumananu!〉

文字/歐陽夢芝。攝影/韓瑾儂。主持/莊慕華(小海)。地點/卓溪產業服務中心

 

如何在一座城市感受到山?

他們是落腳卓溪鄉的布農族、太魯閣族和賽德克族,境內95%都是山地,不到百年前,這裡還是祖輩居住之地,如今納入玉山國家公園管轄。這天,他們從三百公尺的部落下來,齊聚玉里鎮的「卓溪鄉原住民產業服務中心」,在城市裡為我們帶來山的聲音。

在這棟極具現代感的嶄新場館一樓,我們和場地負責人陳布坤約好一起場佈,他幽幽地說:「等會大家一定從最後一桌坐起。」果不其然,幾位男士全擠在最後一桌。那時我們還不明白,長久以來,山人們在靜謐山谷間養成無聲潛行、沉默傾聽的特質。這也讓「聊聊・卓溪」的上半場,多數時間都是挺安靜的。

直到「卓溪限定題」登場:「如果卓溪是一種氣味,你覺得它是?」「狗味!」某人脫口,全場爆笑,打破原本有些靦腆的氣氛。其他答案也很精彩:烤火味、山的味道,甚至有人寫藝術的味道、文化底蘊,和善良的甘甜滋味。

當主持人小海念出傑心的回答:「年輕味,清新味」時,立刻被其他人吐槽:「是在賣牙膏喔!」小海接著提問:「我發現回來的年輕人蠻多的耶!」七年前返鄉的中生代苦茶農昆蒂夫說:「五十歲算年輕吧!」語畢,一旁的女兒毫不留情地笑說:「走開啦你~」終於,在開場的四十分鐘後,直率、幽默、親暱的部落本色,開始展露。

小海說出問這題的原因:「上週我騎電輔車走讀部落,聞到五六種不同的味道,有柚花香、柴火味、樟樹味⋯⋯卓溪鄉是一個感官鮮明的地方呢!」

在「代表卓溪鄉三件事」和「卓溪餐桌」兩題中,答案幾乎沒有懸念——苦茶油、小米、山肉野味和布農豆豆班都以高票上榜;當然還有其他回答,如黑熊、玉山、瓦拉米步道、八通關古道、布農族祭儀文化、長輩(的智慧)和代表作家沙力浪,都一致認為是卓溪的代表,但恐怕不能端上餐桌。

「慶祝時吃什麼?」答案也是清一色的小米酒和烤各種肉、煮各種豆豆湯(來燉肉)!偶爾聽到有人喊出「香檬雞!」、「薑黃月桃烤全雞!一隻880!」原來是在山里部落種香檬的志雄和中正部落「嗡嗡私廚」的主廚嗡嗡(沒有付業配費地)大聲置入。

氣氛終於活絡起來。

 

在「最常去的三個地方(不能寫家、學校、辦公室)」這題,大家陷入膠著⋯⋯「都是同一個地方怎麼辦?」農夫說:「我都在田裡。」老師說:「我不是在學校就是在工作室。」青年說:「我唯一的休閒就是去工作室照顧我養的青蛙。」還是工作室!幸好最後擠出教會、菜園、雞寮和後山等答案,再次印證鹿野忠雄在八十餘年前就有的觀察——布農族是他見過最勤勞的族群了。

「大家是不是很勤勞⋯⋯還是很過勞?」小海斟酌著字詞:「在場幾乎都有自己的事業,都很專注在這個領域,投入其中就會踏實,會發光。」小海給出了療癒性的註解,彷彿知道大夥仰天大笑時,都在扶著一顆閃到的腰。

 

屢試不爽,卓溪限定題再次讓現場沸騰。「哪些詞彙或厘語外地人聽不懂?」題目一出,全場秒寫下「到底」、「已經」、「加碼」、「怎麼能夠」,這幾個詞已從地方暗號升級成全臺用語,連外地人都略懂略懂。但接下來的答案讓我們語言天線的訊號減弱——「根本」?「這要用在否定句:『又不是很厲害,你看他根本!』」朱黛親自示範。更神秘的是「什麼度」?「其實就像你們說欸~啊~這種語尾助詞啦!」——「你很漂亮督!」「我愛布農嘟!」現場進入 Du語系初階班,「督、嘟、度」不是重點,感情的深度才是靈魂。

來到總會引起全場翻騰的一題,「鄉內最熱鬧的一天?」志雄和嗡嗡如夢初醒般想到神回答,「喔對!是賣藥膏啦!」在場的年輕人面面相覷,最熱鬧的一天也存在世代差異。
「小時候會有人來部落賣藥膏,還有阿姨穿比基尼跳舞!」已經熱身夠的志雄,起身表演賣藥者摸到燙物全身抖動,一旁的嗡嗡稱職配樂。當然,正常答案還是有的:全國布農族運動會、鄉運動會、聖誕節、過年和射耳祭。「每個部落都會辦自己的射耳祭,希望把文化延續下去。」還有人寫出口號:「5/1~5/3就在卓溪鄉!我在這等您!」今年全國布農族運動會辦在卓溪,三月中旬舉辦這場交流對話的此持此刻,已能感受到族人的期待。

而聖誕節總是盛況空前,一來有舞台可以表演,宛如「卓溪小巨蛋」;二來因為摸彩獎項太狂:從雨鞋、砍草機、吹葉機到農用車,去年甚至抽出兩頭豬!只要有值得慶祝的事,豬就會上場,而分肉自古以來考驗著布農族人的智慧,若分配不均引發爭執,那天就會成為最熱鬧的一天!

「一句話代表卓溪鄉」總是壓軸。唯一的苦茶農鄭重寫下「黃金苦茶油之鄉」,語畢起身鞠躬接受大家的掌聲鼓勵;返鄉青年傑心則寫「溪曬青年」,形容自己七年來耕耘,像陽光照進終被看見;古畢亞寫到「卓溪原來有⋯⋯。其實卓溪還有很多不為人知的多元面貌,像是扮裝皇后巧克力和小野貓。」

子昂寫下最靜謐的一句:「這裡是神靈、神音、人和動物的共生之地」,布坤補充:「Tumananu!是布農語模仿黑熊的叫聲,而我們也在射耳祭報戰功時,聽見這有力的呼聲響徹山谷。」語言一旦震動,即使森冷空間也會被山的氣息填滿。

當「鄉內95%的山對你來說是?」這一題出現時,山,終於從隱微的氛圍中具象化了起來。他們說,山是祖居地,是冰箱,是獵場,是務農、採集、工作的場域,是與先人對談的聖地⋯⋯即使他們已從高山遷離,但自然,從未從生活淡去。

他們從島嶼心臟三千公尺的天脊而來,循著山神的指紋,自雲霧、風口、獸徑間腰繞下切——那是一段漫長的遷徙,穿越數個世紀,直到千山萬壑的等高線嵌入掌心,鑄出沉穩堅毅的靈魂——他們停了下來。
如今,他們懷抱著山而來,在城市中心,讓我們也聽見山的聲音——Tumananu!

《奇萊有誌》VOL.17 電子書:https://document.hccc.gov.tw/ebook/kilay17/

#你想拿到奇萊有誌第17期嗎
——常態索取點——
花蓮縣文化局石雕博物館
花蓮縣考古博物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