學習
風格自由擁抱想像力

職人工作坊|聲音採訪

活動日期│ 2025/10/28 12:45

#聲音採訪第一堂課-如何做好一個訪問

學員心得

我很喜歡跟市場、菜園裡的阿公阿嬤聊天,因為總是好奇他們在做什麼。後來有了田野調查採訪的經驗,發現跟平常聊天很不一樣,會因為有目的、有訪綱而變得拘謹。聲音採訪又是在更短、更即時的狀態下發生的,清盛是怎麼做的呢?

他說,回到人與人的交流,很單純的就是「仔細傾聽」聽對方真正想要表達的,「少說話」避免打斷對方的思緒。順著對方願意分享的心,說出自己的故事。

其中,我也很喜歡課堂中提到「在訪問時要把所有的身段都放下,我是來聽你說故事的」。在可能有政權對立的場合,我們不帶立場,用請益的角度去問。在可能揭開對方傷口的狀態下,我們陪伴傾聽他的悲傷。訪談是集結很多細節的技能,除了讓受訪者講出精彩的故事,我們也不忘做個溫暖且有溫度的人。我想,這是訪談的迷人之處,接觸到許多人的生命故事而有了交流。

課程最後,清盛提到聲音採訪是3D的,跟田野調查採訪2D的概念不同的是,除了問自己想問的問題外,還需要把觀眾納入,建構整個世界觀,讓觀眾一起進到這個對話裡面。訪談前做功課是一定要的,但也不要怕問笨問題,因為那可能是觀眾也想問得呀。至於訪綱,如果是短短的15分鐘,可以放在腦袋裡,在訪談過程靈活調整問題的順序,不用僵硬的把整個訪綱走完,但需要提醒自己訪問的初衷與目的是什麼。

非常期待下次的課,可以看到清盛實際採訪的過程,觀察他怎麼運用聲音、語調、語氣、語速,也能觀察自己的提綱和他的脈絡有什麼不同。

文/學員-珮容

 

#聲音採訪第二堂課-採訪實作1

學員心得

走進訪談現場,我感覺自己像誤入一個異質空間——溫潤的光照射在桌上,時間在裡頭變慢,聲音也變得立體。身體不自覺與精神一同緊繃起來,與空間的陰翳柔軟形成反差。
這次的實習對我來說最奇妙的地方,是看見一個個的想法如何一路轉化成聲音。它從腦中模糊的意念開始,慢慢被整理成文字,最後在錄音現場成為呼吸、停頓、笑語與眼神之間的對談交流。過程像是在煮茶——先讓思緒自由翻滾,接著撇去多餘的雜質,只留下能被聽見的精華,最後再添一點日常語氣,讓整體有溫度、有香氣。
正式錄音時,現場每個人都屏氣凝神。主持人開口、受訪者回答、錄音師專注監聽,直到那聲「卡」出現,所有人才鬆了一口氣。氣氛專注到幾乎靜止,卻又滲入一些無法控制的聲音:窗外鄰居的交談、切菜、洗衣機的運轉……。那些日常聲音與我們此刻的小心翼翼並置,產生奇特的剝離感。主持人用圓融的語氣延續對話,讓雜音自然成為訪談的一部分。我忽然明白,這就是「現場」的意義——異質卻真實,帶著生活的溫度。
而巴代伊說:「每個人在世上無可避免地都是個孤獨、不連貫的個體,我們都眷戀、盼望與他人溝通、融合、接續。」或許訪談的意義正在這裡——在短暫的時間裡,彼此試著用語言抵達對方的世界。

文/學員-昱璇

●課程內容

10/28(二)室內課-如何做好一個訪問
11/03(一)實習採訪1
11/11(二)室內課-實習感受討論與回饋、訪談延伸的各種形式與可能
11/18(二)實習採訪2
 

●課程時間
上午10-12點

●課程地點
室內課程|光之島共享基地1樓
實習採訪|受訪者工作室

●招生人數6位
●報名連結|https://forms.gle/H4jPEXBCPNBzRQDq9

●講師介紹
林清盛
資深廣播人,曾以《花現193》和《熱情東海岸》等節目榮獲第54屆廣播金鐘獎「最佳社區節目」與「最佳主持人」雙料肯定。長期關注地方議題,活躍於文化藝術活動的主持現場。現為花蓮壽豐「豐盛書店」的選書人。